泰山,又名岱山、岱宗、岱岳、东岳、泰岳,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,有“五岳之首”、“五岳之长”、“五岳之尊”、“天下第一山”之称。中国五岳,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,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。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、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。
泰山是中华民族象征,是灿烂东方文化缩影,是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寄托之地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。
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国泰民安,泰山北斗,生命重于泰山,责任重于泰山。。。纵观历史长河,泰山的意义已经超越自然山的概念,上升到了精神层面。
郭沫若先生称:“泰山应该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”; 季羡林先生曾著长诗《泰山颂》,赞誉泰山为“国之魂魄,民之肝胆”,并倡言“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”,他评价泰山文化实“滥觞于远古,为中华文化之启明星,历代帝王多以封禅泰山为毕生要务,良有以也”。
泰山被古人视为“直通帝座”的天堂,成为百姓崇拜,帝王告祭的神山,有“泰山安,四海皆安”的说法。泰山文化的内涵应当是“国泰民安”。“国泰”展现了家国情怀,“民安”是体现了平民追求平安生活、幸福生活的愿望,泰山文化把儒、释、道三教文化融合在一起,具有包容天下的气度。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,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,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。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,2200余处碑碣石刻。
泰山信仰的源头是上古时期先人的太阳崇拜。
万物生长、生存离不开太阳,太阳是生命之源,是生命的赋予者,人们对太阳的崇拜由此发端。太阳在东方初升,因此产生了最早的东方崇拜。
泰山是东方的第一座大山,大山是人们接近太阳的最好捷径,太阳升于山又落于山,大山(泰山)崇拜得以出现。无论是太阳崇拜、东方崇拜还是大山崇拜,落脚点都是人们对生命的自觉与尊重。后世帝王之所以笃信笃行泰山封禅,并将其发展成国家级的隆重政治大典,本质原因还在于借助东方泰山“主生”的历史文化象征,标榜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;同时,期望通过尊雄伟厚重的泰山为“国之镇山”,达到江山永固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