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尽头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地标

2022-02-17

如果说好望角是蓝色文明(海洋文明)的重要地标,那么威海荣成的天尽头便是东方文明(农业文明)的最重要地标之一。


成山头东墩许家 (63).jpg


DSC02608.jpg


DSC02632.jpg


IMG_5946.jpg


IMG_5947.jpg


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。聚族而居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国内敛式的生活方式、国家制度、文化传统、家族意识、礼仪制度等等。


农耕文明最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对于土地的眷恋,农耕民族的人民视土地为生命,而历代君主则是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大一统思想。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,三次东巡山东,两次到成山头,并在全国立七块刻石歌颂其统一中国的功德并昭示万代(现存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碑),便是主权和疆土意识的重要体现。


其二是对于太阳的崇拜。农耕文明对于太阳的崇拜,源于太阳为人类带来温暖、光明和收获。而对于君王来讲,这个层面之上还有受命于天,君权神授的思想。


在山东省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4800年前的陶器上,刻着中国最早的文字(学术界尚有争议,有学者认为是符号而非文字,文字需表音表意,符号只表意)。


这个象形文字是“旦”的雏形,表示的是春分时节太阳正好从陵阳河东侧群山正中央升起,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形成了对于节气的最早概念。

《尚书·尧典》记载了“羲仲宾日”的故事,古人认为太阳是出自胶东半岛一带,有“日出旸谷天下明”之说。春分是节日和祭祀庆典,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礼制。周礼天子日坛祭日,《礼记》:“祭日于坛。”


祭日,祭神,祭祖,宗教伦理,家庭伦理,社会伦理由此逐步确立起来,于是有了三千年前的《周礼》,也就应运而生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道家,儒家思想。


《易传》中的老阳,少阴,少阳,老阴,易传四象与星宿四象相互融合,青龙表少阳主春,白虎表少阴主秋,玄武老阴主冬,朱雀老阳主夏。四象又衍生出来了八卦(乾、兑、离、震、巽、坎、艮、坤)。


    四象者,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。青龙,天之四灵,东方之神,天之东陆,于五行主木。天神之贵者,莫贵于青龙,青龙所居,天地以设,四维乃通,万物乃成。


从最早的中国原始太阳崇拜来看,泰山的位于东方,是太阳升起的地方,是天地结合之处,泰山神则是主生死的神,在日本这种信仰也是根深蒂固,日本人称泰山神为“泰山府君”,是主阴阳两界,主生死的神。泰山成为五岳之长,首先是归于“五德终始论”的神秘观念。


在战国时期邹衍等提出的阴阳五行学说中,亦将泰山纳入其列。


五行家既把泰山纳入其系统,从上表所列来看,它是木德,就与同为木德的各类事物相通,即它居东方,色青,春季,而且具有生育的功能等等。

总之,这座古老的神山,远古东夷人的亡魂归宿之处的大地之主,被战国五行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……它代表东旭一日之始,春季一岁之始,人生一代之始,因此也是改朝换代之始。


从这种五德信仰角度,“东岳所以谓之岱者,代谢之义。阳春用事,除故生新,万物更生”。

所以无论是历代君王还是庶民百姓,都有泰山为五岳之长的观念,这便是世人所阐“岱,代也,言万物始交代之处;宗,长也,言为群岳之长”内蕴之所在。


这便是历代君王到泰山封禅,以及民间泰山信仰的真正意义所在。

秦始皇是第一个采纳五德终始说的君主。秦统一天下之后,为营造代周的合法性,秦始皇便利用了五德终始说。他承袭邹衍的说法,既然周为火德,秦代周,则秦为水德。水对应的颜色为黑色,所以大秦帝国尚黑,宫殿服章以黑为主。

秦始皇第一次东巡齐地,始于公元前219年。据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秦始皇“即帝位三年,东巡郡县……过黄(黄县)、腄(福山),穷成山,登之罘”。

    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第三次东巡,路线为咸阳—云梦—丹阳—会稽—吴地—琅玡—荣成山—芝罘—平原津—沙丘。



位居中国最东方的威海荣成,是太阳升起的地方,离东海最近的地方,自然是离天最近的地方,也是天地结合之所,这就是秦皇汉武到荣成成山头祭日的根本原因。当年在成山头上, 秦始皇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海命丞相李斯写下“天尽头秦东门”六字, 并刻于石上立于成山山顶, 以此彰显威严。这六字不仅反映出成山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 更透视出了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的大一统思想和强烈的主权意识。


从徐福东渡,到遣唐使访华,以荣成作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地区,是最早对外输出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桥头堡。日本派遣十余次遣唐使到长安,七次在胶东半岛的蓬莱登陆,而日本家喻户晓的圆仁法师,随遣唐使到达荣成,修行数年,成为中日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。



荣成成山头,是迎接中国第一缕朝阳的地方,代表生命勃发,代表青春活力,代表延年长寿。



2005年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评为“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”之一,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、台湾基隆的野柳一起名列三甲;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。


1648087947(1).jpg   1648707061(1).jpg


抖音号:旅游老把式

微信公众号:旅游老把式


关注抖音和微信公众号体验更多精彩


分享